圖片遊記:永不會「餓死」的Goulburn地主以及……

圖片遊記:永不會「餓死」的Goulburn地主以及……

——遊澳洲最老內陸城Goulburn(三)(上)

Click here for more. 點此閱讀全系列

文:曾錚 圖:吳坎、李希哲

「餓死」是我們幾個中國人私下裡給一名瑞士駐澳記者起的外號——諧音,他名叫Urs ,而且聽不懂中文!

「餓死」是個記者,彼得(Peter)是個農場主,卡羅(Carol James)是房地產銷售商,他們三個人的職業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,但略微跟他們一接觸,你就會發現,他們身上存在著驚人的相似,那就是,他們都在澳洲最古老的內陸城市Goulburn,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澳洲及南太平洋地區外國記者協會主席「餓死」(Urs Walterlin)。

澳洲及南太平洋地區外國記者協會主席「餓死」(Urs Walterlin)。

Goulburn街景

Goulburn街景

農場主彼得(Peter)

農場主彼得(Peter)

房地產代理商卡羅(Carol James)

房地產代理商卡羅(Carol James)

最早認識「餓死」,是在澳洲及南太平洋地區外國記者協會的一次活動上,「餓死」當時是外國記者協會的主席。當我提到想去Goulburn時,他居然說,他就住在Goulburn,並自告奮勇的幫我們張羅。

從「燈紅酒綠」的悉尼來到「餓死」在Goulburn的家,我們吃驚的發現,他居然擁有一大塊森林,面積足足有111公頃,相當於45萬平方米(有了這麼多地,怎能餓死!),他在森林中間開出一塊空地,修了一套現代化的別墅,認認真真的過著類似「隱士」的生活。

「餓死」開著車給我們帶路,駛向他的巨大領地。

「餓死」開著車給我們帶路,駛向他的巨大領地。

「餓死」開著車給我們帶路,駛向他的巨大領地。

「餓死」開著車給我們帶路,駛向他的巨大領地。

「餓死」在森林中間開出一塊空地建了這套現代化別墅。

「餓死」在森林中間開出一塊空地建了這套現代化別墅。

「餓死」在森林中間開出一塊空地建了這套現代化別墅。

「餓死」在森林中間開出一塊空地建了這套現代化別墅。

他為什麼選擇住在Goulburn呢?

他說:「這很簡單,我不喜歡城市,但另一方面,由於我的工作,我不得不經常到悉尼,所以能找到一個離悉尼很近、離首都堪培拉也很近的地方就非常重要,所以Goulburn就是一個符合邏輯的選擇。」

早上七點多,我們跟著「餓死」,沿著他自己開出來的土路,開車到了他的森林大屋。大屋後面的大綠罐子,是用來儲存雨水的,一家人喝的用的,都是天然雨水。從這個大屋走到「餓死」所擁有的森林的邊緣,足足需要半個小時。「餓死」的孩子到森林裡散步時,都要帶上步話機,以便隨時聯絡。

「餓死」平時就在這裡工作,通過衛星上網,從互聯網上與現代化的世界發生著聯繫。真有事兒需要出門兒了,從這兒開車到堪培拉機場,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,路上連一個紅綠燈都不會有,比住在城裡還方便呢!

別墅旁邊的大樹。請注意樹上掛的那個東西, 那是孩子坐在上面打鞦韆玩的。

別墅旁邊的大樹。請注意樹上掛的那個東西,
那是孩子坐在上面打鞦韆玩的。

從別墅中遠眺一望無際的森林。

從別墅中遠眺一望無際的森林。

森林別墅沐浴在朝陽之中。

森林別墅沐浴在朝陽之中。

從別墅中遠眺一望無際的森林。

從別墅中遠眺一望無際的森林。

我們到的時候,女主人克里斯汀(Christine)正在準備早餐,「餓死」的兩個兒子杉彌爾(Samuel)和大衛(David )略有些羞澀,卻又落落大方的接待了我們。別看他們住在鄉下,家裏的鋼琴是通過eBay網站買的,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受影響,兄弟倆的四手聯彈,還挺像那麼回事兒呢!

走在森林大屋的走廊上。勤奮的攝影師吳坎在邊走邊拍。

走在森林大屋的走廊上。勤奮的攝影師吳坎在邊走邊拍。

客廳

客廳

森林大屋的陽台

森林大屋的陽台

「餓死」和他太太克里斯汀(Christine)在做早餐。

「餓死」和他太太克里斯汀(Christine)在做早餐。

自家烤製的麵包

自家烤製的麵包

廚房

廚房

兄弟倆的四手聯彈,還挺像那麼回事。

兄弟倆的四手聯彈,還挺像那麼回事。

俺在地主家混了一頓早餐。

俺在地主家混了一頓早餐。

「餓死」的兒子大衛(David )為我們一展身手。

「餓死」的兒子大衛(David )為我們一展身手。

「餓死」的兩個兒子杉彌爾(Samuel)和大衛(David )

「餓死」的兩個兒子杉彌爾(Samuel)和大衛(David )

大儲水罐,已實現靠天喝水!環保新概念!

大儲水罐,已實現靠天喝水!環保新概念!

圍欄裡養著一條大狼狗,聽見有生人來,一直叫, 大衛在安撫它。

圍欄裡養著一條大狼狗,聽見有生人來,一直叫,
大衛在安撫它。

上學的路上,停下來取信。鄉間的信箱就這樣, 設於路邊,每日自行取信。

上學的路上,停下來取信。鄉間的信箱就這樣,
設於路邊,每日自行取信。

孩子們在上中文課。

孩子們在上中文課。

吃過早飯,就該去上學了。杉彌爾和大衛在Goulburn的一家私立學校上學,這個名叫坦柏林(Tambelin)的學校一共只有十九個學生、其中一個是華人孩子。令人吃驚的是,這個以白人為主的小小的私立小學中,居然開設了中文課!

這家小學唯一的華人孩子

這家小學唯一的華人孩子

那天上的課是,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出某個五官的名字, 其他人就用手指著五官,看聽懂了沒有。

那天上的課是,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出某個五官的名字,
其他人就用手指著五官,看聽懂了沒有。

據說,學校是應「餓死」和其他家長的要求特意開設中文課的。

「餓死」說:「作為一個外國特約記者,我經常接觸澳洲資源產業的資料,我寫了大量的關於澳洲礦產出口到中國的文章,所以我能看到對於澳洲來說,中國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國家,它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國家。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學一些基本的中文很重要,因為這樣他們就能成為兩個國家和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。」

那麼這些小學生們又是怎麼想的呢?

一名叫傑克(Jack)的學生驕傲的對我們說:「我叫傑克,我十歲了。我喜歡中文課,當我星期一到學校的時候,它讓我有個盼頭,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,我覺得它給了我很好的技能,就是說萬一我到中國去旅行,或有其它這樣的事情時,我就能對付了。」

學校的老師奎英(Hauren Quigg)也跟著孩子們一起學中文,而且覺得收穫不小。

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經歷。我自己也在學,但我覺得我沒有孩子們學的快,我試圖跟著孩子們一起上課,而他們也在教我,如果我在哪裏卡住了,我會問他們。這不是政府的要求,我們並不是必須教一門外語,但我們決定要這樣做,當Urs向我們提出這個建議時,我們立刻就行動起來,我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。我們一直在這樣做,我們希望以後中學也能教中文,這樣他們能一直在學校裡學中文。」

包餛飩也是學中文的一部份

包餛飩也是學中文的一部份

老師奎英(Hauren Quigg)跟孩子們一起學中文。

老師奎英(Hauren Quigg)跟孩子們一起學中文。

上黑板寫中文字。

上黑板寫中文字。

十歲的Jack說,他學習中文,是為了以後去中國 玩時可以對付對付。

十歲的Jack說,他學習中文,是為了以後去中國
玩時可以對付對付。

學中文,不光是學認字、發音,還包括學習和體驗中國的飲食文化,比如包餛飩。澳洲的學校裡都有烹飪的課程,只不過大部份都是教怎麼做西餐的,在課堂上包餛飩,大概是這裡的中文老師柏林達(Belinda)的獨創吧!

在「餓死」及其他家長的要求下,學校開設了中文課。

在「餓死」及其他家長的要求下,學校開設了中文課。

Big Merino也是Goulburn的地標之一。

Big Merino也是Goulburn的地標之一。

Tree & Lake  伫望

Tree & Lake 伫望

唾棄中共 迎接新紀元

唾棄中共 迎接新紀元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