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史筆記之三】「文化」正解
「文化」二字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是如此廣泛,以至於我們已經勿需思考,便人人知道這個詞意味著什麼了。
按大陸詞典的解釋,「文化」有三個內涵:
1、「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、遺物的綜合體。同樣的工具、用具、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」,如「仰韶文化」。
2、「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,特指精神財富,如文學、藝術、教育、科學。」
3、「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」。
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中,「文化」的內涵則爲:
1、「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。包括宗教、道德、藝術、科學等各方面。」
2、「文治教化。」
從大陸與臺灣對「文化」的不同解釋中,已經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區別。比如,大陸的「文化」中,已經沒有了「宗教」和「道德」,也不提「文治教化」,只提「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」。
也就是說,在中國大陸,「文化」已基本成爲考古「遺跡、遺物」所體現的表面特徵,人類所擁有的各種「精神財富」以及人對知識、文字的掌握及運用能力。
而在臺灣,「文化」的內涵則仍然包括了「宗教」與「道德」,以及「文治教化」的部分。
可見,對「文化」二字的理解,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事情,它體現出遠超於我們一般所理解的「文化」層面的東西,而觸及到更加深層的對「天」與「人」根本的認識,以及如何根據這種根本認知而規範人類的文明、制度、行爲,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的問題。
大紀元的《【中國歷史正述】導論之三:文化正義》,就從人類起源的源頭,從宇宙觀的高度和基點出發,對「文化」二字「正」的「含義」,提出了不同於我們現在在詞典中能夠查到的定義。
總結下來的要點是:
1、「文化」的內涵,不應該是西方「人類學」學者在簡陋的進化論假說上,提出的對人類歷史上精神與物質產品表面的、描述性的界定,也不是西方詞彙「Culture」所能涵蓋的。
2、漢字的來源與世界上所有其他語言都不一樣,內涵更爲深遠博大。而「文化」一詞,實際上包括了「文」與「化」兩層含義。
3、就「文」而言,既有「天文」,亦有「人文」。
4、「神蹟直接顯現,或天道、神意通過陰陽生剋變化的天象顯現,謂之『天文』」。
5、「聖人秉承天命把這種天文明示、演示給人,成為人的思維方式、信仰、思想、行為,乃至最表面基本人倫、行止規範、典章制度等等,謂之『人文』」。
6、而「化」則可理解爲,「觀摩和順應天文(天象),可以瞭解天意,以順應天道、天時和天象的變化;推行和學習人文,可以教化、成就天下眾生,生生不息而基奠成連綿不絕的文化傳統,成就各代文明。」
「鑑於此,可以很清晰地看到:文化的根本源頭是天理至道,即神傳。文化,是上天與神的系統安排與教化過程及其成就與展現。其關鍵的功能和奠定的目的,在於成就『天人合一』的人文教化,使人最終能循之而找到真正能帶人返本歸真的道理、天法,成為明白、順應、同化於不同層面天理、大道的人。」
如此,用更淺白的語言講,「文化」是神顯示給人的天機,再通過聖人、修道者、修佛者等,在參悟天機、天命的基礎上,由聖人、覺者,或「各代君王帶領其朝之王侯將相、才子佳人、各層文化菁英,在人間系統演繹、成就各代文明與歷史教訓」,在演繹和成就的過程中,自然也在教化人類,同時衍生出「歷朝歷代文明產品,即人文產品,包括:思想、宗教、文學、藝術、服飾、建築、民俗等」。
筆者很早就發現、就感覺到,中華傳統文化,跟今天從西方傳來的「科學」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,在大學與研究生時代曾苦苦鑽研佛經、《道德經》、《易經》等等,想找出那些書中所蘊含的關於宇宙真相和真理的密碼,然而卻不得其門而入。
現在想來,其根本原因,在於我當時還未能從上述高度來看待和理解「文化」,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。雖然憑直覺認爲宇宙中應該有一個統一及最終、最高的真理,但卻仍然未敢去想,宇宙空間中有更高的生命與智慧,在安排、看護著人間的一切,甚至親自下世,開創、演繹人類的文明並教化衆生,以便有一天,能夠帶領同樣從高層空間中下世歷練的生命重返天國家園……
如果能從這個層次和角度來看「文化」,一切便都豁然開朗,水到渠成,圓轉如意,胸中再無疑問與死結。
2017-6-13
附:【中國歷史正述】導論之三:文化正義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6/10/23/n8423414.htm